close


新莊老街(米市巷),糊了-_-

新莊路三百八十七巷又稱為「米市巷」。新莊昔日為米糧產地又為港口要埠,而新莊路更為米糧的集散地,米市巷即為當時搬運米糧至碼頭的必經之地,也是農民販賣米糧之處,因而得名。鮮為人知的是,板橋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、林平侯於乾隆四十三年來台時,剛開始就是在此經營米鹽生意。
從前新莊平原盛產稻米,供應範圍廣及中國大陸沿海,新莊街因此成為米糧批發中心。

資料來源:台灣休閒旅遊網路聯盟



巷子真的不大,很難吸引人注意,若不是不經意的在巷口的店家停駐,一抬頭發現解說牌,
身為新莊人也不會知道有這麼一條歷史小巷!



轉個小彎,盡頭原來與我小學時期常常走的小巷捷徑交會。那條路幾十年來真的沒有什麼改變!! 
米市巷已經是改建過的住家林立,比較看不出來歷史的痕跡了......




新莊老街(戲館巷)

清代北台灣開發之際,新莊因有港口的關係發展迅速,大陸的傳統戲曲也傳到新莊。新莊的布袋戲文化十分深厚,新莊老街上有條「戲館巷」,曾有「北管布袋戲淵藪」的盛名,更使新莊老街成為新莊市最具傳統戲曲風味的地方。近年來,不斷有戲偶館誕生,更為新莊的布袋戲文化注入一股活力。

清朝時候的新莊是北台的政經中心,商賈雲集,人文薈萃,加上當時各地節慶頻繁,廟會活動旺盛,所以戲曲業成長快速,門號甚多,如布袋戲的「錦上花樓」、「錦花樓」、「小西園」、「小世界」和「小花園」,以及北管的「俊賢堂」、「新樂園」,南管的「聚賢堂」等。此外,新莊路的三五九巷曾住了很多教唱戲曲的師傅--曲仙,使得學戲曲的人們都聚集於此教、學,是故本巷即被雅稱為「戲館巷」。

位於新莊路359巷的戲館巷,昔日布袋戲班雲集,新莊的文化活動起源於此。如今雖不復當年盛況,古僕的紅磚老屋仍別有一番風味。

資料來源:台灣休閒旅遊網路聯盟



米市巷到底的那條小路,也可以接到戲館巷,所以我是從巷尾走出來的。


戲館巷內還可以看到老舊的廢墟,與磚瓦,與米市巷的風情很不一樣! 
這邊的舊建築還能見著門口的石雕,多半是山水小人,經過時間的風霜,抹去不少色彩與鮮明的人物表情。

藤蔓植物攀滿了石牆,接近基底的石磚佈上許多青苔,站在這會讓人忍不住去幻想當時戲班生活的景象。



還未被抹滅的歷史痕跡,希望新莊的長官能繼續推動下去。讓更多人能知道這個地方的文化特色



那小木窗與紅磚,著實讓人非常懷念,小時候住爺家時,總愛碰碰這些都市裡沒有的東西。





身為新莊人,新莊夜市是我自小逛到大的,從沒想過這個夜市白天是如何的風情。
老街除了古蹟廟宇,打鐵店,豆腐店,還有許多細節值得去觀察....
希望有機會能多些深入的發現,介紹給大家



Nikon F80D | Tokina 100mm | Fuji Proplus100 | 麗來沖掃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llayu 的頭像
    bellayu

    夏日時光

    bella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